首钢园正以“数字之眼”——图像识别技术为核心,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未来跃迁,其开发实践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创新范式。
一、技术融合:工业遗存与智能科技的“化学反应”
- 场景重构:从“钢铁森林”到“科幻乐园”
首钢园一高炉改造为“SoReal科幻乐园”,通过AI、边缘计算、AR/VR等技术,将百年工业遗存转化为沉浸式科技体验空间。游客可乘坐“齐天号”星舰漫游太空,或在炉芯咖啡馆感受“1300℃高温”与现代生活的碰撞。这种“科技创新+工业遗存”模式,不仅保留了建筑结构,更赋予其数字时代的新生命。
- 全要素感知:构建城市数字孪生
首钢园数字化项目利用国产图形引擎,实现5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的全景数字仿真,覆盖三高炉、专业展馆等10余个标志性建筑。通过四季全天候渲染和节日特效,游客可自由穿梭于虚拟与现实之间,体验未来科技与工业历史的交融。例如,MAC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的7D光场采集系统,仅需2秒即可完成数字人素材采集,40分钟生成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,为影视换脸、虚拟直播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。
二、产业赋能:图像识别驱动传统产业升级
- 智能制造:从“人工巡检”到“AI质检”
图像识别技术已渗透至首钢园的工业生产环节。例如,京东方B1厂区通过5G-A无源物联系统,结合图像识别与边缘计算,实现工业资产的米级定位与实时盘点,盘库时间从“天级”降至“分钟级”,物料运转效率提升70%。此外,诺亦腾的动作捕捉技术通过融合惯性传感器与光学追踪,解决传统动捕遮挡问题,为机器人训练提供稳定数据,推动智能制造向“具身智能”演进。
- 智慧交通:从“经验调度”到“数据决策”
首钢园北区2.91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开展AI示范应用,涵盖自动驾驶、智能交通管理等场景。驭势科技的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车载摄像头与图像识别,实时监测路灯故障、信号灯损坏等37类交通设施问题,事件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2-4小时。智慧互通(AICT)的高位视频停车管理系统覆盖北京16区,综合识别准确率达99.97%,交通通畅度提升34%。
三、生态构建:政策、平台与企业的“三重驱动”
- 政策引领:打造科幻产业高地
石景山区政府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科幻产业专项政策“科幻16条”,设立科幻产业基金,并连续五年承办中国科幻大会,推动“科技+文化”深度融合。例如,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已聚集诺亦腾、WANOS全景声等138家企业,形成从动作捕捉、全景声制作到虚拟现实显示的完整产业链。
- 平台支撑:技术转化与场景开放
首钢园搭建多个公共服务平台,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孵化能力。例如,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自动驾驶测试基地,整合百度、小马智行等资源,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迭代。2025年,该区域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扩展至215公里,支持L4级车辆规模化测试。
- 企业协同:上下游联动创新
园区内企业形成紧密协作网络。例如,智安邦科技的“SmartTrack”图像处理器与全景相机为安防企业提供核心算法支持;卓视智通的交通视频分析系统覆盖全国4万公里高速公路,形成“硬件+算法+服务”的完整生态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园区示范”到“城市范式”
首钢园的实践表明,图像识别技术不仅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工具,更是重构城市空间、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引擎。随着北京持续推进“一核多点”科幻产业发展布局(以石景山为核心,海淀、朝阳等多点差异化发展),首钢园有望成为全球工业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标杆,为传统产业与智能科技的融合提供“北京方案”。
结语:首钢园的“数字之眼”正洞察未来——通过图像识别技术,百年工业遗存焕发智能生机,传统产业找到转型升级的新路径。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可行性,更揭示了城市更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层逻辑:以场景为载体、以技术为纽带、以生态为支撑,方能让传统产业在智能时代“看见”未来。